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鄭鐵峰)距離“雙11”越來越近,為使廣大消費者度過一個快樂、安全、放心的網購高峰期,環(huán)太湖毗鄰城市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聯(lián)盟發(fā)布網購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合理規(guī)劃、理智消費,在瘋狂“買買買”的同時也能有所預防,避免“入坑”。
理性選擇購買 注意尾款規(guī)則
如今各大電商平臺玩法不斷升級,一些商家通過預付“定金”直減的活動,吸引消費者提前支付“定金”。通常,預售商品需分兩筆付款,即定金和尾款。很多商家標注,如不支付尾款,則已支付的定金拒不返還。
“預付款”“訂金”“意向金”等均不屬于定金,消費者在付定金前一定要詳細了解商家的活動細則,注意保存活動頁面和商家承諾頁面等資料。如果商家存在將“訂金”改為“定金”的行為,并提出“定金不予退還”的規(guī)則,則屬于打擦邊球,可能會受到行政處罰。
此外,《民法典》規(guī)定,定金數額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超過部分不產生定金的效力,所以消費者付定金前一定要看仔細、算清楚。
如果商家的行為都符合法律規(guī)定,消費者在支付了定金后還是后悔了怎么辦?環(huán)太湖毗鄰城市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聯(lián)盟提醒,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無法向商家索要定金,如果購買的商品屬于“七天無理由退貨”,則可以在支付尾款后選擇退款。
做好疫情防控 保護個人信息
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的“雙11”電商大促,消費者要做好個人疫情防護,收到快遞后,要及時進行消殺。
“雙11”大促是各類詐騙行為的活躍期,消費者要小心防范各類詐騙,如收到以“理賠”“中獎名單”“解決售后”的短信或電話,要注意防范,及時通過平臺與商家核實情況,防止落入陷阱。對于包裹上的個人相關信息,消費者要進行遮蓋、涂抹等處理后再行丟棄,以防個人信息的泄露。
一定要通過應用商店下載而不要通過網絡搜索下載APP,防止落入山寨APP陷阱。
付款時要通過正規(guī)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付款,不要輕易相信對方以任何理由要求直接轉賬、匯款至私人賬戶以及通過發(fā)送付款鏈接頁面或掃二維碼等方式進行付款。對于自己不熟悉的網站,要慎重支付。
直播帶貨誘人 下單避免沖動
直播帶貨如今成了最火熱的購物渠道,雙11更被商家和主播視為必爭之地。然而在火熱現象的背后,直播購物翻車事件頻頻發(fā)生,貨不對板、商品質量難以保障、商品性能被夸大等,屢屢成為消費者投訴維權較多的問題。
在直播帶貨模式下,消費者更容易因為直播營造的稀缺、不買就虧的氛圍沖動下單。消費者在觀看直播時不要只聽信主播對產品的口頭介紹或者因為價格優(yōu)惠就直接下單,購買前先仔細了解產品的成分、功效、適用人群等信息,多渠道查看商品評價,避免沖動下單,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商品。
留存購物憑證 及時依法維權
雙11期間,交易量的激增可能導致商家備貨不足,不能按期發(fā)貨,快遞派送也會不如平常及時。消費者要提前和商家明確發(fā)貨時間,對于急需品、生鮮食品等要注意避開物流高峰期。
收到物品后盡量當場驗貨,確認完好無損并符合約定后再簽收。為了避免退貨運費損失,消費者可選擇自帶運費險的商品或者在下單時購買運費險。
此外,消費者在網購時要注意提前了解退換貨政策,保存好聊天記錄、訂單信息、支付信息、促銷優(yōu)惠截圖等相關購物憑證,并向商家索要發(fā)票或收據,以備日后出現糾紛時有充足的證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旦發(fā)生消費糾紛,及時聯(lián)系商家協(xié)商處理,協(xié)商不成可以向平臺、消協(xié)組織或者當地市場監(jiān)管部門進行投訴。
環(huán)太湖毗鄰城市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聯(lián)盟還提醒網絡交易經營者,務必履行法定義務,依法誠信經營,嚴格把控質量,合理合法促銷,加強售后服務。網絡交易經營者應堅決執(zhí)行“七日無理由退貨”“三包”義務等規(guī)定,落實客服部門,暢通客服熱線,積極協(xié)助解決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在雙11期間在消費者添堵,切實落實保護消費者權益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將消費糾紛化解在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