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的明明是知名品牌的‘8件套’指甲刀套裝,但收到貨后發(fā)現(xiàn),里面的指甲刀、耳勺、修腳刀等竟不是一個品牌的,有些品牌我都沒聽過。我數(shù)了數(shù),這款‘8件套’商品涉及6個品牌?!苯?,山東省泰安市消費者林先生向記者反映稱,他質疑商家賣假貨,找平臺維權,但平臺客服人員卻表示,商家不是賣假貨,而是將主品牌商品與旗下多個子品牌商品混在一起賣,屬于違規(guī)組貨,已對該商品下架處理。(據6月29日《工人日報》報道)
穿著知名品牌的華麗外衣,里面裹著的卻是“雜牌貨”。一些商家打著知名品牌的旗號銷售指甲刀套裝之類的組合類商品,卻悄悄地在套裝中混入雜七雜八的其他各色品牌的商品,且并不在營銷過程中真實標明或說明商品的組合品牌信息,很容易對消費者形成誤導。按照通常理解,知名品牌套裝所包含的應該都是同一品牌的商品,消費者在下單時往往不會多想。另外,在網購模式中,消費者也不能現(xiàn)場核驗商品,只有收到商品后,才可能發(fā)現(xiàn)商家的貓膩。而一些粗心的消費者可能并不會留意套裝組合商品的具體品牌信息,會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把“雜牌”當做知名品牌使用。
顯然,“名牌外衣裹雜牌”也是一種消費侵權套路。如果商家在品牌套裝中混入的其他品牌商品是假冒偽劣類商品,與直接售假的性質無異,構成摻雜使假的欺詐行為。即便商家混入套裝的“雜牌”商品是正品,不是假貨,其做法也逾越了法律底線。《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guī)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如果商家在營銷過程中通過廣告或在線交流等方式向消費者明示或暗示套裝商品的品牌和質量“表里如一”,足以讓消費者相信或誤解,其營銷行為就構成了虛假廣告或虛假宣傳。當然,有的商家可能沒有以明示的方式主動積極地對消費者進行欺騙誤導,但也沒有以明示的方式說明套裝商品的組合品牌信息,或者沒有明確告知或提示消費者注意套裝商品的組合品牌信息,這種怠于履行商品信息提供義務的做法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還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商家“名牌外衣裹雜牌”的行為,違背了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的市場交易法則。這樣的營銷套路既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也會對知名品牌的聲譽和形象形成反噬,會拉低消費者對知名品牌的信任度。相關知名品牌企業(yè)應該聯(lián)合電商平臺加強對電商的銷售管理,劃出套裝組合商品的合法合理組貨銷售邊界,列明禁止情形,拉出營銷行為“負面清單”,監(jiān)督電商嚴格履行全面、真實、合法宣傳的法律義務,摒棄“掛名牌賣雜牌”等侵權套路。消費者在選購套裝組合類商品時要留個心眼,仔細閱讀商家的營銷信息,在下單之前與商家確認套裝內商品的品牌、質量等信息,并留存相關交流證據,一旦發(fā)現(xiàn)商家有“掛羊頭賣狗肉”等忽悠侵權行為,就立即向電商平臺或市場監(jiān)管部門、消協(xié)投訴舉報,積極維權。監(jiān)管部門則應加強對“名牌外衣裹雜牌”類營銷問題的關注研究,依法甄別問題的法律屬性,并對商家的違法侵權套路開展治理,通過約談、查處、曝光、警示等措施,倒逼商家增強自律意識,規(guī)范營銷行為,為消費者營造透明、誠信、公平的市場環(huán)境。(唐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