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李建) 天熱了,消暑解渴的西瓜又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一個大瓜,動輒十多斤重,如果一時吃不完,只能冰箱冷藏后第二天接著吃。然而,諸如“吃隔夜西瓜險些喪命”之類的“網(wǎng)絡(luò)科普”卻常令人糾結(jié)不已,“隔夜西瓜”是否真的“有毒”,到底能不能放心吃?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副研究館員阮光鋒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隔夜西瓜能不能吃,主要取決于西瓜的保存條件和處理方式是否衛(wèi)生,與“夜晚”本身沒啥關(guān)系。
網(wǎng)上“隔夜西瓜不能吃”的“科普”,常引用一些媒體報道的案例作為佐證。比如有媒體報道稱,安徽一女子吃了用保鮮膜包裹后冷藏在冰箱里的西瓜,開始上吐下瀉,隨后陷入昏迷,最后導致器官衰竭住進ICU。經(jīng)確診,該女子的癥狀是典型的死亡率較高的感染性休克。
阮光鋒解釋說,感染性休克是人體發(fā)生感染后最嚴重的情況之一,主要標志是血壓下降,身體的組織灌注不足(像稻田得不到灌溉),有缺血壞死、死亡的危險。導致感染性休克的病因主要是細菌感染,最常見的細菌有大腸桿菌、克雷伯菌、腸桿菌等,有些病毒例如流行性出血熱病毒,也可以造成感染性休克,而且最容易擊倒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嬰幼兒以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
不過,感染性休克與隔夜西瓜之間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阮光鋒分析說,導致感染性休克的重要原因是細菌污染,一個好的西瓜本身沒有細菌污染的問題。把西瓜放到一個相對無菌的環(huán)境里,無論隔夜與否,也不會導致中毒。
但是,如果環(huán)境中存在可能導致感染性休克的細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夏天氣溫高,細菌容易繁殖。西瓜水分、糖分含量高,更受細菌歡迎。如果西瓜放入冰箱前,已經(jīng)在空氣中暴露過久并被細菌污染,切西瓜、撕保鮮膜時,也沒有清洗刀具、沒有注意洗手,保鮮膜本身因各種原因攜帶了細菌,存放西瓜的冰箱不太衛(wèi)生或溫度沒有控制好,那么就有可能存在較嚴重的食用安全隱患。
所以,西瓜“隔夜”并不一定就“有毒”,關(guān)鍵還是要看西瓜的保存和處理是否衛(wèi)生。
官方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博